关税战
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南西北风。”
今年4月初,特朗普宣布开征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后因国内外强烈反弹,于4月9日宣布对部分贸易伙伴暂缓征收,但保留10%的“基准关税”,并施压各方须在7月9日前完成贸易谈判。
数月来,美国白宫一直声称将达成多项协议,总统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曾提出“90天内达成90项协议”的目标。
如今,距离截止日期仅剩不到一周,美国与各方的谈判进展如何?
美国白宫
欧盟:已做两手准备
目前,美欧已进行多轮谈判,但分歧仍较大。
对欧盟而言,核心问题是接受不对称贸易协议,还是冒着激怒美方的风险反击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上周表示,已收到美国新提案并正在评估,欧盟既准备达成协议,也不排除谈判失败的可能。
法国财长更明确表态,“宁愿推迟达成好协议,也不愿在7月9日达成坏协议”。
为应对可能的谈判破裂,欧盟已备好反击措施:计划对美国总额210亿欧元的进口产品加征至多50%关税,还准备了一份额外清单,拟对价值95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税,以回应美方“对等关税”及汽车关税。
谈判焦点方面,欧盟据称愿接受美国10%的“基准关税”,但希望在药品、酒类、半导体等关键行业获得豁免。
同时向美方施压,要求通过配额和豁免降低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征收的25%关税、对钢铝征收的25%和50%关税。
目前,欧盟贸易专员已抵达华盛顿,即将加入谈判。
欧盟
英国:钢铝关税仍未谈拢
特朗普此前称已与“四五个国家”达成协议,但目前仅正式公布与英国的框架协议。
英国政府6月30日表示,该协议已生效:美国取消对英国飞机发动机、零部件等商品原10%的关税。
英国对美出口汽车配额内的关税降至10%。
不过,钢铝关税争议尚未解决。
目前英国出口钢铝产品仍面临25%的关税,若双方在截止日期前未能达成一致,该关税可能翻倍至50%。
美国和英国
加拿大:向美国“屈服”?
白宫发言人称加拿大向美国“屈服”,起因是加拿大拟征收的数字服务税被卷入谈判。
这项征税旨在对在加提供数字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征收3%税费,《华尔街日报》估计,美国科技公司可能因此损失数十亿美元。
当加方提出该税收自6月30日生效后,特朗普立即威胁停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。
最终,加方宣布取消这一征税,以推进双方谈判。
加拿大和美国
日本:聚焦汽车关税,谈判陷入僵局
日本与美国已进行七轮贸易谈判及一场首脑会晤,日方始终将汽车关税作为最优先议题,但美方无意让步。
首轮谈判时特朗普曾亲自参与,而在最近一次谈判中,日方代表特意延长在美逗留时间,仍未等到与美国财长的会面。
为推动谈判,日本相继拿出多项筹码,包括扩大进口美国能源和农产品、反向进口美国车,以及分享造船技术、稀土资源等,但美方仍拒绝降低汽车关税,谈判陷入僵局。
路透社报道,特朗普最新表态对与日本达成协议“表示怀疑”,并暗示可能对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征收30%或35%的关税,远高于4月初宣布的24%。
美国和日本
韩国:“努力争取延期”
韩国的核心诉求是争取谈判延期。
近期,韩国新任贸易部长访问美国,但未公布详细成果。
由于韩美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,韩国对美进口商品几乎实行零关税,因此美国将谈判注意力集中在汇率和国防成本等其他问题上。
此外,韩国国内民众近期多次举行示威,抗议美国滥施关税。
美国对韩国的招式
印度:谈判进入“加时赛”
印度代表团最初计划在美停留两天,截至7月1日,谈判已进入第六天。
印度财政部长表示,农业和乳制品是谈判中的“重要红线”。
路透社报道,特朗普称美国可能与印度达成协议,财长贝森特也表示双方“非常接近”达成一致,但双方在汽车零部件、钢铁和农产品进口关税问题上的分歧仍使谈判陷入僵持。
印度与美国的关税谈判将进入“加时赛”。
东盟:采取“混合”策略
美国以所谓“对等关税”对东南亚国家施压,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均表示愿调整政策,通过谈判与合作达成贸易互惠以避开高关税。
6月底,越南总理范明政表示,预计在谈判期限前与美国达成协议。
印尼于6月30日放宽部分商品进口许可要求。
泰国则提出包括降低自身关税、购买更多美国产品及增加投资等方案。
越通社指出,东盟采取“混合”策略应对:一方面保持区域内部团结,另一方面允许各成员国灵活与美国进行双边谈判,以保障各自利益。
距离7月9日的谈判截止日期越来越近,美国与各方的贸易谈判仍在紧张进行中,最终能否达成协议、达成何种协议,仍有待观察。
东盟
最稳的是中国
特朗普政府定了7月9号这个关税“大限”,在这之前,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情况挺复杂的。
今年5月在日内瓦谈的时候,双方签了个联合声明,美国取消了91%对中国加的关税,中国也跟着取消了91%反制的关税,还暂停了24%的对等关税。
这事儿确实让贸易摩擦缓和了些,比如美国把国际邮件的关税从120%降到了54%,中国也停了对美国的一些非关税反制措施。
不过到了6月3号,美国又找了个芬太尼的由头,突然搞起了芯片出口管制,还不让给中国卖芯片设计软件,这明显是破坏之前日内瓦谈好的共识。
中国马上就严肃抗议了,说想靠施压逼我们让步,根本行不通。
这也能看出,双方在一些敏感领域的矛盾还挺深的。
6月底的时候,中美在稀土这块又签了个补充协议:中国答应按规矩审批稀土出口申请,美国也相应取消了部分对中国的限制。
为啥稀土这么关键?因为中国掌握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,而美国的F-35战机、核潜艇这些高端装备,都得用大量稀土。
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都直接说了,只要中国给稀土,美国就取消贸易反制,这就能看出中国在关键资源上的底气有多足。
特朗普
那中国到底为啥不怕呢?
首先,中国的外贸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很强。
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7.94万亿元,还增长了2.5%,出口更是涨了7.2%,其中机电产品占了62.6%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不只是盯着美国市场,通过RCEP和东盟、中东这些新兴市场合作,2024年对RCEP国家的贸易额就有1.85万亿美元,占了总进出口的30%以上,这些地方成了外贸的“稳定器”,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小多了。
再看技术方面,中国也在使劲搞自主创新。
半导体领域,今年芯片自给率估计能到23%,成熟制程的产能占了全球30%以上,大基金三期还专门投钱攻光刻机、EDA软件这些“卡脖子”的东西。
新能源方面,比亚迪这些企业在国外卖得越来越好,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涨了45%,在欧盟市场都占了18%的份额。
这些进步让美国想靠技术封锁卡我们脖子,越来越难了。
还有稀土这张牌,中国对中重稀土搞出口管制,直接掐住了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“咽喉”。
比如美国造一架F-35战机,得用410公斤稀土,可他们自己几乎没什么稀土加工能力。
F-35战斗机
同时,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加了34%的关税,还把16家美国企业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单,关税加科技限制,这套组合拳让美国想单方面施压,没那么容易。
政策和国内市场也很给力。
中国靠扩大内需来应对外部冲击,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了6.8%,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这些新消费领域,增速都超过20%。
政府还搞了城中村改造、发育儿补贴,用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。
另外,中国还在WTO起诉美国的关税措施,联合欧盟、东盟一起维护多边贸易规则,在国际上占着理。
其实中美这场关税较量,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比拼。
美国想靠单边关税阻止中国产业升级,中国呢,就用“反制+自己搞+合作”这三招应对。
别人施压,咱就用对等关税和稀土管制顶回去,先按住他们升级关税的冲动。
自己这边加快半导体、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,少靠美国。
同时通过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加深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,搞多极化的贸易网络。
这几招挺管用的,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长5.2%,比美国的1.8%高不少,说明中国经济抗压力更强。
专家都说,贸易战没有赢家,但中国在长期耐力上更占优势。
虽然7月9号这个大限快到了,中美谈判还有不少不确定的地方。
美国可能还会在科技、人权这些事儿上找茬,但中国能反制的手段多着呢:除了稀土和关税,还能扩大自己生产替代进口的东西,支持企业到国外发展,进一步降低风险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正通过RCEP、金砖国家合作这些机制,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,为长期较量打基础。
中美关税战
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,搞单边主义解决不了根本矛盾。
中美贸易关系最后怎么样,就看双方能不能平等对话,找到利益平衡点。
而中国之所以不怕,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信心,也看透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。
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